《我不是潘金蓮》I Am Not Madame Bovary
預告:【我不是潘金蓮】HD最終版中文電影預告
這次有幸在金馬影展中,看到這部自小說改編,由馮小剛所導演的電影《我不是潘金蓮》。
故事在闡述著農婦李雪蓮為了一套房子和老公假離婚,殊不知,假戲真做,老公突然和另外一個女人結婚,因此李雪蓮到縣法院告上了前夫,輸了官司,她不服判決,然後再告狀,一路到北京,一狀二十年。
第二次上庭告狀卻是因為,前夫說她的不乾淨,像是「潘金蓮」。這次的告狀就令人不解了,難道她是想要請縣府賦予老公罪狀呢?還是透過縣府昭告天下,她不是潘金蓮呢?
最後,劇中法官說:「正是因為一開始就判對了,才有這一連串問題。於是從法制人員到地方首長,再到省長和中央,所有被牽連的人都才真的是冤。」但是,這些官員、首長們即使在處理上沒有什麼嚴重的偏頗,但對他們來說,李雪蓮好像才是這件事情的根本、才是問題的起源,因此想辦法打消,亦或是阻止她的告狀,就是解決之道了。
由上述可知,影片中的每個人自私自利,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,自己的烏紗帽,儘管如此,也許他們不是「只在乎」攸關自身的好處,而是其實根本沒有半點能力,或者沒有基本的法治知識,判斷真正問題的根源,來替百姓伸張正義。
在電影手法上,導演利用說書人的方法勾勒故事,相輔相成的是圓形、方形、寬銀幕三種不同比例的畫幅來加強李雪蓮的故事,他的場面調度和攝影機運動仍可在畫框內被看見,像是在圓形畫幅中代表人情、方形畫幅代表規矩和法治。另外,映後座談時,有觀眾直接問導演如何思考這個構圖上的想法。結果他卻一副不好意思地回答:「我可以編出長篇大論的說這意義在哪,但老實講,這些完全是出自於好玩、出自於我的任性!」
「人情有理」不等同於「法有理」,有時候被騙只能懊惱自己不精明,法律不可能涵蓋所有的道德評判場域,這是人治社會與法治社會的現實差異。這也是導演一下子圓、一下子方的鏡頭所要表達的吧。
沒有真正的好人,也沒有真正的壞人。影片中的角色,儘管都好像願意幫助李雪蓮的樣子,卻也都帶著自己的盤算,所以這是一部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的故事,在這些自身利益的之外,社會風氣的性別偏見、階級陋習和官僚問題也浮現檯面。